信息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發布日期:2020-07-18 瀏覽次數: 字號:[ 大 中 小 ]
近日,自然資源部印發了《自然資源標準化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F階段制定《辦法》意義何在?主要原則和思路是什么?針對當前自然資源各領域蓬勃旺盛的標準化需求,《辦法》作出了哪些創新性的制度安排?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主要負責人。
標準是自然資源各領域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據,標準化涉及自然資源管理實踐的方方面面,是自然資源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重要基礎之一。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建立推動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成為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的追求目標。為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規范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自然資源部開展了《辦法》的編制,主要考慮有以下幾方面。
立足依法行政 深化標準化改革
機構改革前,原“一部兩局”共有標準化工作管理制度10項,均在各自領域標準化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F階段,隨著新的《標準化法》的頒布實施和自然資源管理實際的變化,現有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適應管理需要。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于2018年1月頒布實施,對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提出法律依據方面的新要求。原10項管理制度中有關的標準化工作內容、程序等分別根據1988年《標準化法》確立,需要對相應內容進行修改,以符合上位法律相關內容。
自然資源部的正式組建使得自然資源標準化管理實際發生深刻變化。為確保制度建設與改革決策相銜接,就需要修訂相關管理制度,將改革舉措制度化。
自然資源標準化實踐經驗需全面總結歸納。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5年來,自然資源各領域持續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自然資源標準化呈現出標準化需求旺盛、多方參與的開放型標準化工作機制逐步形成、標準國際化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穩步增加等新態勢,這些成果和經驗都需要總結納入管理辦法。
總體來說,國家標準化改革已初見成效,思路逐漸清晰,我們需要圍繞自然資源管理新時代理念、重點順應部改革趨勢和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新特點,出臺相應的《自然資源標準化管理辦法》。
強化頂層設計 保障標準質量
《辦法》作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一是完善標準化制度頂層設計?!掇k法》是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的根本制度,和標準化組織體系、標準體系一起,共同構成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的頂層設計?!掇k法》立足當下,對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進行自上而下的統一謀劃,通過將標準化工作納入自然資源事業發展規劃、編制年度標準制修訂計劃等,引領一個時期的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重點,從而推動標準體系的科學合理布局,解決現階段自然資源標準數量相對龐大,供需不平衡不充分、標準系統性協調性不強、各領域標準化水平不均衡、標準文本質量偏弱等問題。
二是保障標準化工作規范高效?!掇k法》是對原標準化管理制度的優化。前期,自然資源部已對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組織體系進行了全面調整,部內成立了部領導統一掛帥的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管理委員會,調整優化了4個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組織機制已全面建成?!掇k法》通過規范組織機制的運行方式,將重構的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組織機制制度化,明確了各標準化工作參與方的任務與責任,優化了標準制修訂流程,提出了質量保障要求,強化了實施監督,為標準化工作高效規范開展保駕護航。
三是促進標準編制工作開放協調。部改革目標之一是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自然資源治理之道。一方面,《辦法》構建的新的標準化組織體系和重大爭議問題協調機制等,有利于統一、協調、更新“山水林田湖草”各領域存量標準,通過標準化這個橋梁和紐帶,打通以往條塊分割的資源孤島,重建自然資源間的有機聯系。另一方面,《辦法》秉持共商共治、反映各方共同意愿的標準化理念,設計完善了開放式標準形成機制和跨標委會協同機制,為各方權威技術力量深度參與標準化活動、先進優勢技術加速轉化為標準、搭建跨領域協商合作平臺奠定了制度基礎。
著眼履職盡責 遵循三大原則
《辦法》全文共31條,按總則、組織機構與職責分工、標準計劃、制修訂和審批發布、標準實施監督與復審、標準化對外合作交流等6個版塊闡述,明確了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目標、管理機制、工作程序、監督方式等規范要求,可作為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的基本遵循。制定的主要原則有3個:
一是全面支撐自然資源管理需求。通過梳理自然資源部“三定”方案規定的部門職責和相關領域技術指導范圍,明確提出要依據自然資源部職責,加強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評估、確權登記、保護、資產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修復,海洋和地質防災減災等業務,以及土地、地質礦產、海洋、測繪地理信息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旨在理順行政邏輯與技術邏輯的關系,在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和依法行政的同時兼顧推動相關行業和學科的標準化發展,為自然資源治理現代化、科學化發展提供有力抓手。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針對自然資源領域標準化工作存在的標準質量參差不齊、標準化工作組織保障不夠、標準公開力度不夠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優化標準化工作程序,強化質量要求,在全流程落實標準質量責任;增加組織保障措施,提出標委會和分技委秘書處依托單位應為秘書處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各預算單位根據預算管理和專項管理有關規定,對標準制修訂等工作在預算中予以優先安排;健全了標準公開機制,強調通過信息化手段推動自然資源全領域標準免費向社會公開。
三是堅持把促進科技進步、技術融合與成果轉化作為價值取向。構建包容開放的標準工作機制,鼓勵擁有先進成熟技術的高校、科研機構、生產方等參與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集中優勢技術力量提升標準先進性和科學性;創新工作機制,明確提出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跨領域技術融合等方面有標準化需求的,聯合成立工作組,為新領域多種技術融合搭建交流共商平臺。鼓勵依據國情采用國際標準,并牽頭參與制定國際標準,通過開展自然資源標準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帶動中國產品、技術和服務“走出去”。
堅持簡政放權 創新工作機制
創新性重構標準化組織與技術體系。明確了統一協調和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部內充分發揮標準化工作管理委員會作用,統籌協調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中的重大難點與分歧;4個全國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及15個分技委分工負責,在尊重學科和歷史繼承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分領域業務特點和技術優勢,精準承接標準化任務。
簡化標準立項、審批程序。按照簡政放權的要求,優化整合了標準報批程序,明確了標準起草組、技術委員會、行業部門等標準化活動參與者的主體責任,使得標準制修訂過程更加公開、透明;增設了標準立項綠色通道,推動重要緊迫標準急用先行。
強化標準的實施監督。完善了開展實施監督的組織方式,壓實各組織環節的實施監督責任;提出了標準宣貫、實施評估、信息反饋、復審機制等全流程要求。